近期,海外留学论坛上一则关于小组合作困境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。
有学生发帖称,在某次课程项目中,部分中国同组成员全程保持沉默,既未参与讨论分工,也未完成分配任务,甚至在最终展示时出现机械念稿、逻辑混乱的情况,更有传闻称他们的作业存在代笔现象。
这条帖子瞬间点燃了引信,引发了巨大关注与讨论,评论区俨然成了“吐槽大会”现场,不少其他国家的学生纷纷加入,分享着他们课堂上的相似经历,一种有关“中国留学生消极学习”的现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墨尔本大学此前也发生过一桩耐人寻味的新闻事件。一位名叫哈里的澳大利亚本地学生,在其就读的经济学入门辅导课上经历了令人沮丧的情况。他发现,自己所在的小组里,从大部分同学到导师几乎都是华人,课堂交流竟然大量使用普通话进行。
展开剩余78%作为组内唯一的非华裔背景学生,哈里感觉被彻底排除在外。他坦言,每节课都像在听“天书”,那种持续的孤立感和学业上的无助感最终让他难以承受,选择了退课以表抗议。
校方对此回应迅速,启动调查并重申了英语作为唯一官方教学语言的严格规定,涵盖讲座、辅导、考试及小组讨论等所有环节。
在帖子下面,许多网友评论分享了自己的类似经历:
“他们连一句‘I think we should start with this part’都说不出来,只会盯着你笑。”
“我亲眼看见他们打开ChatGPT,然后原封不动地把回答搬进PPT里,错别字都没改。”
“他们根本不知道该问什么,就连阅读任务文件都看不懂,最后直接把ChatGPT的提示语也抄了进去。”
“很多中国学生直接和教授说中文!”
一石激起千层浪,关于“留学生集体摆烂”的标签,再次挂在“中国人”这三个字上。而这一次,最心痛的,恰恰是我们这些真正努力生活和求学的中国留学生。
一场“组会地狱”,把偏见推上台前
在澳洲,在英国,在美国,越来越多的课堂小组作业成为了留学生们的“修罗场”。
如果你够幸运,遇到的是配合度高、表达清晰、认真完成任务的同伴,一切都水到渠成。
但如果你的组里出现了“沉默型队友”,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。
他们在开会时沉默不语,到了演讲时照本宣科;他们不提问题,不主动配合,最后却也和你一起平分成绩。
更令人抓狂的是,他们中不少人雅思成绩是7.0、甚至7.5,按理说应是“英语高手”。可实际上,一到开口,连“I agree”都说得磕巴,写作也漏洞百出。于是,有人质疑:这些分数,真的是自己考出来的吗?
代考、代写、挂羊头卖狗肉的“假留学”如果说“摆烂”还只是态度问题,那真正让整个留学生群体形象坍塌的,是“代考”“代写”“假分数”。
在美国,曾有中国女留学生因托福考试三次失败后,花钱请人替考,最终遭移民局逮捕、驱逐出境。
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负面声音和曝光的问题,一种刻板印象仿佛正在形成。但我们深知,这绝非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全貌。
事实上,更多的身影是:在图书馆挑灯夜战,在异国公司努力实习打工,孜孜不倦地学习文化、练习语言,真正努力融入当地社会的人。他们代表了这个群体积极向上的一面。
然而,无可否认,“课堂中文角”、语言能力严重脱节、代考代写、消极应付学业等行为,是真实存在且亟需正视的问题。它们不仅损害个体学子的长远发展,也蚕食着整个群体的形象与信誉。
对渴望学有所成的同学而言,一个朴素的建议是:勇敢开口。无论课堂发言还是小组讨论,每一次开口都是打破语言壁垒的尝试。利用好海外独有的语言环境和学校资源进行练习提升,这将是你受益终生的能力。更要远离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捷径,那份代价远超你的想象。
留学之路的价值,恰恰在于它带来的挑战与成长。让喧嚣的争议成为我们集体反思的契机。与其回避问题,不如以行动去正视和改变。
当更多的个体主动打破沉默、努力提升、恪守诚信,整个留学生群体的形象才能真正打破单一刻板的标签,回归到多元、真实、充满努力的方向上来,赢得应得的尊重与理解。
留学之名,当以“学”为锚,惟此方不负远行。
发布于:河北省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